中國摩托車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逐漸加快。不僅通過結構性調整與市場針對性布局努力挖掘深層次消費需求,尋求破解疲軟低迷行情的強心針,更勇于跨越行業鴻溝,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決心介入電摩領域,并以此為核心,努力實現多元化縱深發展的目標。
從前年開始,就有很多摩托車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試探、涉足,甚至直接進入電摩行業,有過成功,更多的則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大多數人都簡單地把電摩視為豪華版的電動自行車,但真正進入行業后,才發現其中的殘酷事實。
今年1月16日,《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國家報批稿由工信部等四部委向社會大眾公布,引發了國內電動車行業以及不少消費者的熱議。值得注意的是,“新國標”對電摩這一產品進行了重新定義,并給出了相對應的標準條例,同時專門設立了資質目錄,可以說,電摩從這一刻開始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身份證”。而與普通電動自行車不同的是,電摩在產品定位、技術配置、動力平臺等核心方面相對領先,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對企業的綜合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電摩的身份獨立、電摩發展的巨大潛力、電摩市場的千萬消費人口,不斷吸引著更多企業前來淘金,這其中就包括正在經歷轉型升級時期的摩托車企業。從行業壁壘上看,摩托車企業對于電摩行業并不陌生,技術門檻并不存在問題;從市場范圍上看,電摩與摩托車正好形成市場互補,有利于產業多元化發展;從未來潛力上看,電摩擁有著更大的上升空間,值得投入。因此,摩托車企業的空前關注也就順理成章。不過,“新國標”下的電摩能否順利落地還存在一些問題。
盡管今年摩博會已經有很多企業展出了各種款式的電摩,但電動車行業圍繞電摩資質仍然爭論不休,電摩資質能否掛靠,能否異地生產仍是行業焦點。摩企資質管理更加嚴格,審批更加繁瑣的不爭事實也讓一些企業處于踟躕觀望。而為了更好地解答企業與市場疑惑,工信部編制了《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管理辦法》,推動管理改革、縮減審批范圍、優化管理流程、提高審批效率,規范和保障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以期車輛生產企業、檢測機構能夠切實加強產品安全質量和生產一致性管理,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產品節能環保性能。尤其是在生產資格的審核上,更嚴格的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倒賣、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已經取得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這無疑是電摩行業絲毫不能觸摸的“高壓線”。
對于目前已經擁有電摩生產資質和3C認證的企業來說,未來將迎來行業發展的分水嶺,實力強大的一線企業將牢牢抓住電摩行業的發展機遇,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的目標,而實力微弱的中小企業以及雜牌廠家只能遠觀而不能享用這塊令人垂涎欲滴的“蛋糕”,發展道路將越走越窄。
面對電摩這道考題,摩托車企業給出的不同答案也許將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