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
國內摩企的發展算算也有快70年了,為什么我們的水平還停留在日本70年代的水平呢,甚至說還不如人家70年代水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比賽,摩托車比賽是一個廠家制造能力,研發技術,新技術應用,生產質量等等的,所有和摩托車相關的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鈴鹿八小時耐力賽、達喀爾拉力賽、MotoGP、WSBK、Sidecar World Championship(世界邊三輪錦標賽)、FIM國際摩聯花式極限摩托世界錦標賽、曼島TT摩托車大賽等等的賽事,考驗的是摩托車的操控,輕量化、性能、耐用性等等指標,日本企業在5.60年代開始拿出很大的時間和金錢來參加各項賽事,從而獲得了大量的經驗和新技術一舉超越歐洲各大廠商,一直到現在都有較大的優勢。而我們國內摩企一味的模仿,春風參加的TT只不過是用了別人的車型改革貼花而已,就連參加CSBK都不舍的,所有的制造都是在想象中誕生,首先看看國內摩托車的干重,黃龍600重大225公斤,日本人比我們輕20公斤都正常,發動機功率又低自重又高,怎么能有好的操控,怎么能跑過人家。
(配圖)
日本在輕量化車架的時候,我們還在為上一塊結實的整流罩而多加三個螺絲而糾結用10mm的還是8mm的,豈不知日本人螺絲都不用,生產的塑料好一點完全可以扣在一起就能達到效果。日本為了發動機輕量化不用水冷達到的效果就不用水冷,利用噴淋油冷,涂層、雙循環甚至多循環等等的新技術來減輕重量提升性能。
(配圖)
我們卻還在天真的以為水冷就是最好的。現在的機械加工程度日本的能用20年,我們中國的也能達到13的年標準,為什么我們的運行品質不高,是因為我們國內摩企沒有真正掌握摩托車制造的真諦。在裝配工藝和漆水質量上我們是能做好的,唯一缺乏的是參加比賽所提升的研發改進能力,怎么樣讓發動機更輕,更好的發揮性能,什么樣的材料和設計讓發動機運行更平穩耐久性更高,什么樣的車架有更好的操控性,什么樣的導流罩更符合空氣力學等等的知識只有參加比賽才會得到,別人拿龐大的金錢換來的經驗和技術絕對不會輕易的給你。看看鈴木稍微拿出的賽道技術給極客颯250性能就如此的好,國內廠家還不覺悟,模仿永遠拿不出好車。
鈴木極客颯250發動機(配圖)
參加比賽會增加企業開支,會因為成績不好而被人詬病,但是國內的CSBK完全可以參加。期待將來我們國內摩企拿自己的賽車參加各大賽事,用賽道技術反哺市售車。